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

從阿依達思想起

最近看到好幾個阿依達的不同演奏、演唱版本,依稀想起小時候的事。

我出生在爸爸的老家,一個大院落,後面有個很神秘的閣樓。

上閣樓的樓梯是只有橫級的那種階梯。
以前爺爺經營製帽業,專門製作草帽,後來關門改行,製帽的器具卻都還在,就存在閣樓上,那是一個一個的頭型,散亂的堆在舊桌子上,只有頭、沒有臉,有些是光光的頭,有些是編了一半的草帽還戴在頭上,角落堆放剩下的席草,散發出特有的鄉村味道。

還有一個大大的供桌,占據閣樓的一大部分,暗紅色的燈火、裊繞的檀香味,閣樓朝西那邊有個門,用個木頭的門閂串住的。一打開門,竟是樓下的屋頂,沒有圍牆,只有奶奶大拜拜的時候才會把門打開來。


我有個親戚,一直是我們家族的"傳奇人物",小時候只聽大人小小聲的談過他,卻從沒見過。聽說他是個詩人,聽說他在白色恐怖時期偷渡出境了,所有家當都留在那個小閣樓上。

那時我大約十歲吧,第一次和大人一起爬上閣樓,覺得恐怖極了,那一個個沒有臉的頭型,好像在竊竊私語,加上暗紅色的香火,簡直是鬼故事的場景。但是狹窄的過道上兩大面書架,卻彷彿有無形的吸引力,讓我屢次抗拒心裡的恐懼,獨自爬上樓。裡面大多是日文書,後來不知怎的找到了一套一套的中文書,印象中大多是翻譯的西方文學作品,彷彿挖到寶藏,其中最記得的一套書,後來長大才知道原來是C.S. Lewis的納里亞傳奇。那裡成為我心靈成長的起點。

我從小就孤僻,不愛與人打交道,每次坐火車回去老家都是件大事,大人們要去面對他們沉重的人際關係,我就想辦法躲進閣樓。

因為每次都是暑假才去一兩周,我看書的方法就是長期接力賽,今年暑假看一半的,明年暑假接著看,反正那些書,除了我以外不會有別人去看的。

長大一直很懷念那些書,也問了好多次那些書的下落,我是晚輩,沒有說話的餘地,只知道爺爺過世後,奶奶被接到台北來住,老家要賣掉了,那些書,下落不明!

但是有一天,不知怎的,爸爸從那堆老書中找到一些沒人要的東西,問我要不要?那是一份泛黃的樂譜,清秀的字跡,鉛筆抄寫的,封面上工工整整的用花體字寫著"Aida",原來是歌劇阿依達中間一首曲子的總譜。我輕輕哼著那些音符,彷彿看到年輕的大伯父,在那個充滿檀香和席草味的閣樓上,感嘆、掙扎,藉音樂抒發愛國愛家的抑鬱。

那份譜我珍藏了好幾年,一直到我自己多次跨國搬家,來來去去簡直像另一種逃難,東西不斷的送掉、丟掉,它又下落不明了。

倒是這位神祕的大伯父,我們竟然真的見面了。那是2000年,我們在加拿大碰面的。

原來他當年偷渡出境後,輾轉去到日本,成為日本有名的俳句詩人,也在大學任教多年,退休後在上海定居,兒女散住日本和上海。

那次去加拿大,想到我會見到這些書的主人讓我激動不已,他長得很像印象中的爺爺,一兩周的相處中,我們家多多(當時四歲)和爺爺輩的大伯父玩得不亦樂乎,大伯父還為多多做了一首俳句!

中文課與園遊會


兩個兒子在彭老師這兒上中文課已經許多年,彭老師來自台灣,師大畢業,有多年教學經驗。她個子小小的,可是充滿活力,每個禮拜六及禮拜天,她租用當地小學的一間教室,拿著麥克風,從早上上課到下午,學生川流不息,兩天各有四堂、五堂課吧。若不是對中文教育有深沉的負擔,真是很難堅持下去的。
墨爾本的華人愈來愈多,因為政府提倡多元文化教育,連考大學都可以用中文做為考試科目之一,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們繼續學中文,但是絕大部分都是學簡體,很多教簡體的中文學校應運而生,彭老師的中文學校在當中是獨樹一幟。
彭老師的中文學校租用這個小學已經有十幾年了,我最近才搞清楚,這個學校是因為紀念當地兩個二十世紀初的畫家而命名的:Robert  McCubbin Primary School.
每年,總有一個週末他們必須換到角落的另一個小教室去上課,原因是學校的園遊會,今天就是其中一個園遊會周末。
往年他們的園遊會有點像鄉村市集,東西分三大類:農產品、燒烤及飲料、手工藝品及小朋友的作品展,但是參觀者非常踴躍,因為不論是賣東西的人或買東西、參觀的人,都是學校的老師、家長、學生,而且淨利全部捐給學校。最近兩年,學校的經費可能充裕了很多,校舍改善了,學校歪倒倒的圍牆重做了,操場也翻新了,還裝了兩個巨大的雨水集水塔。因此今年的園遊會升級了,好幾個外來的巨型玩具,還有現場演唱會,藝術展的規模也比往年更大,只是,似乎少了點往年那種鄉村氣息,有點可惜。

老公的生日禮物書---- 春谷牧聲

這是四年前寫的紀錄了,但我決定還是把它留在這裡。
今年老公滿五十歲,在生日前幾個月,我突然想到,他曾說過希望有人幫他整理講章。這是編輯工作,是我的專長,於是我暗地裡開始安排,請教會負責錄音的姊妹給我錄音檔案,請三位姊妹幫忙整理成初稿,我再一篇篇的整理潤飾,同時與台灣的校園團契出版社聯絡,請他們幫忙設計出版。
經過兩個月左右的用功,終於在我出發返台前,所有的稿子交出去給出版社、書名定案、封面設計也定案了。所以其實這次回台灣,除了探望父母、學超輕黏土等等,聯繫這本書的出版,也是主要的目的。
當我在台灣終於拿到這本書時,真是開心不已!

重新開始

無意中打開這個許久沒碰的部落格,原來很多文章都還在。
看來我可以繼續使用它,尤其最近上帝引領我們走過的許多熬脫了皮的經歷和反省,可以把它寫在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