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個強調「瘦才是美」的時代,鋪天蓋地的減肥廣告和隨處可見骨瘦如柴的模特兒,似乎人們已經不能容忍肥胖。社會學的研究發現,1970年代起,關於身材纖瘦與美麗形象的訊息大量增加,隨著經濟、資訊發展與全球化,相同的審美價值觀已悄悄的充斥我們身邊,媒體與美容業者過度強調塑身使得減肥已經蔚然成風,厭食症(anorexia nervosa)等飲食障礙症的個案也跟著明顯上升。
精神科醫師指出,厭食症是一種身心官能失調的疾病,即生理及心理上的疾病。其成因歸納不外乎患者本身對於身體形象的美學認知有所偏差、或因職業關係必須要保持苗條、或在家庭及感情上有與身體胖瘦關聯的壓力,甚至遭逢生活上的巨變,無法承受突如其來的壓力等,結果造成對身材和體重的過度重視。成功減肥並非易事,為了擁有窈窕身材,有些女性會刻意節食來達到目標,殊不知,過度壓抑正常生理需要與節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,甚至患上「厭食症」,尤其以15~30歲的年輕女性罹患的比例最高。厭食症會使免疫力下降,引發其他疾病,死亡率高達20%,的確值得眾多為美而節食的女性深思。
以下是有「厭食傾向」的徵兆:對身材和體重過份重視,對肥胖極端恐懼,有很強烈的慾望想要減輕體重,就算體重已是過輕,但仍然把減肥掛在嘴上;吃得很少或只喝飲料,強迫自己拒絕進食、過度劇烈運動;否認飢餓及疲倦虛弱;短期間內體重急遽減輕,伴隨憂鬱、焦慮和睡眠障礙等;低血壓、心跳減慢、掉髮、骨質疏鬆、指甲脆弱、臉色蒼白或臘黃、畏寒、月經失調或暫停;有時會出現貪食症的惡性循環,即短期內吃下大量食物,再服用瀉藥及利尿劑、自我催吐等激烈的方法,把食物排出體外,長期下來造成腸胃功能衰竭,一吃就吐,無法進食。
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DSM-IV診斷標準,厭食症患者會將體重維持在低於年齡和身高所預期最低正常體重的85%以下、仍極端怕胖、對身體形象有不當認知、且月經停止。厭食症90%以上發生於女性,多在青少年期發病,常見父母親對子女過度保護、高度期望,但父母彼此卻又潛藏地在子女身上競爭衝突,子女在建立自尊、自信過程受挫,只能藉由飲食和體重的自我操控來脫困,在心理上卻退化到嬰孩階段。厭食症患者會顯得固執與完美主義、甚至有強迫行為傾向,常見家庭、人際關係障礙,近半數會合併憂鬱症而有高自殺率,且因體重過低,內分泌、心臟血管、腎臟、血液等方面出現併發症,顯見其嚴重危害健康。
在治療方面,需要專業精神科包括認知行為治療、藥物、心理治療、團體治療與家族治療等方式的統整處置,而體重降低過快或過低時,需要住院會診內科處理併發的身體症狀。針對厭食症患者,醫師建議家長多給關懷與鼓勵,並配合醫師的治療,患者的體重才會逐漸恢復。厭食症的治療方案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:
第一階段︰用認知方法讓患者清楚辨識不當的美學認知及飲食態度。
第二階段︰強調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及態度,建立規律的飲食習慣、放棄節食、養成均衡飲食、補足每日所需營養、教導飲食養生及體重平衡正確概念。
第三階段︰使用荷爾蒙治療。
第四階段︰運用生活實例,以培養患者處理情緒及性格、心理、壓力能力,預防厭食症的再發生。
精神科醫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,許多案例是由年輕女性常見的減肥行為開始,卻引發無法控制且嚴重危害健康的厭食症。現今社會風潮下,對身材美感的追求似不可免,但一定要用健康的方式(例如:適度運動或尋求專業諮詢協助),千萬不要光靠極端節食,或吃減肥藥、瀉藥等方法。若出現上述厭食症的徵候,一定要盡早尋求醫師協助。
參考網站:
http://news.epochtimes.com.tw/8/1/3/74348.htm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